- 广州亚运投入1200亿为世界杯5倍 难获8000亿GDP 评论1517条
- 前所未见的奖牌榜 评论770条
- 曝亚运百米飞人劳义家住泥墙房 裂缝众多似危房 评论165条
- 揭中国亚运辉煌的差距 国民体质世界第32输日韩 评论117条
- 中国亚运代表团载誉返京 机场举行热烈欢迎仪式 评论114条
13日凌晨,在亚运气象服务中心仅4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聚集了亚运气象保障服务的大部分人员。紧张的开幕式气象服务刚刚结束,每个人疲惫的脸色中都透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刚从岗位上下来的广东省气象台助理首席预报员张东说:“哎 完成了开幕式就等于完成了一半工作,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从北京亚运会到广州亚运会,20年间,中国的气象保障能力在大型赛事中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极轨卫星观测能力等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各种气象服务也从单一的决策和为农服务,多元化发展到城市、社会部门的运行,并惠于民众。
20年预报能力实现倍增:更精 更细 更准
开幕式气象服务是整个过程中最紧张的,而近年来,中国部门连续出色完成了多项大型活动的开闭幕式等气象保障工作。连夜到现场慰问亚运气象服务工作人员的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中国的大型赛事气象保障工作,其实是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开始的。经过多年来一系列大型赛事的历练,中国大型赛事的气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成为中国大型赛事保障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那时候我们还没真正的做过大型赛事的气象保障工作,一切都从头做起,慢慢探索,逐步尝试”。
20年来,我国气象部门先后经历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5年哈尔滨第三届亚冬会、2007年长春第六届亚冬会、全国运动会等大型赛事气象保障工作。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使中国气象部门的大型赛事保障能力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北京亚运会时,我们连以3小时为单位的预报都感到吃力,如今我们的预报却可以精确到分钟为单位。我们的预报更精、更细、更准了。”郑国光说。
气象服务和保障能力从单一走向多元
不断发展中的中国气象事业在预测预报、观测系统建设、服务手段多样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气象服务和保障能力从单一走向多元,气象服务的效益也越来越明显。
经过数十年年的发展,我国的气象服务能力已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服务体系。据中国气象局介绍,气象部门已从提供较为单一的决策服务和为农服务,逐步发展形成包括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和科技服务在内的一整套体系。气象服务发布手段也由传统的报纸、电话、广播等,逐步发展到包括电视、手机、网络、海洋预警电台、超高频警报器等,实现了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
当前,我国已建成了地基、空基和天基三位一体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1988年以来,我国成功发射了11颗气象卫星,实现了业务化运行和双星观测。现有的150多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实现了6分钟一次的数据实时传输和拼图联网。同时,目前我国的2416个国家气象站已全部实现气象观测自动化,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已达27796个,可提供每10分钟一次的观测数据,实现了观测资料实时汇集和共享。
同时,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由单一天气预报,发展为目前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空间天气等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预报。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和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中期天气预报可用时效达到7天,分辨率达到3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制作气候预测产品的国家之一。
中国气象局表示,我国气象服务的效益也越来越明显,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已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3%至6%下降到目前的1%至3%,气象投入产出比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1比40提高到目前的1比50。
短时的赛事 长久的财富
赛事及其气象服务是短时,而在赛事中提升的气象保障能力和团队、机制却是长久的,不断提升的气象服务能力,将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运作和社会的发展。
大型赛事具有气象保障能力的提高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由于重大赛事活动往往需要定时、定点、定量的预报,对气象预报精准度要求高,这促进了气象部门精细化预报能力的提高。二是重大赛事气象服务涉及城市运行、公众观赛出行、大气环境保障等多方面需求,促进了气象部门移动观测和应急气象服务能力、城市气象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时大型赛事也是锻炼气象预报服务队伍的很好的平台。
广东省气象台助理首席预报员张东说:“我刚开始从事天气预报工作的时候,哪有这么多高科技设备,气象预报60%以上靠经验去判断,而现在调了过来,60%以上靠科技监测数据分析。”
郑国光表示,通过数十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总体上已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的极轨卫星观测技术和国家气候站网布局建设等指标已基本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同期水平,“中国一些气象服务能力,部分发达国家也做不到”。
更重要的是,大型赛事气象服务中留下的气象财富将长久的有益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大型赛事提升了我们的能力,但大型赛事的气象服务并不仅限于此,赛事结束后,这些都将继续为未来的赛事、为城市发展和社会运行服务。大型赛事中磨练出来的气象人精神也将传承下去。”郑国光说。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吴涛 张辛欣)